首页 > 创新成果 > 发展规划 > 《东南亚能源互联网研究与展望》

发006

摘要

东南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红利显著,近年来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产业结构稳步升级,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东南亚当前仍存在 3000 多万无电人口,人均用电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未来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持续增长,按照目前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模式将带来能源安全保障困难、环境污染严重和气候危机加剧等多方面严峻挑战。实现东南亚可持续发展,需要以《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气候协定》《东盟能源合作行动计划 2016—2025》为指导框架,以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为基础,依托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清洁发展和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将区域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缩小内部发展鸿沟,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供给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东南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构建东南亚能源互联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火电开发强度,协调长期收益与短期利益。加快跨区、跨国互联互通,统筹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从更广阔的地域范围,解决资源和需求地理分布不均、需求和供应时间特性不匹配问题。以“电—矿—冶—工—贸”模式,推动能源、制造业、贸易联动发展,解决资源富集、经济滞后地区发展缺资金、缺市场的难题,减小地区发展不均衡。

东南亚能源电力需求增长潜力大,一次能源供应结构的清洁转型和终端能源电气化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综合考虑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2050 年东南亚一次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 15.5 亿吨标准煤,是 2017 年的 1.6 倍,终端能源需求增长至 10.2 亿吨标准煤。2050 年东南亚用电量将增长至 3.2 万亿千瓦时,是 2017 年的 3.6倍。2045 年前清洁能源超越化石能源成为主导能源,2050 年东南亚清洁能源需求将增长至 8.8亿吨标准煤。2045 年左右电能将超过石油成为终端第一大能源,2050 年电能占终端能源的比重将提高至 42%。 

东南亚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类型多样,需统筹利用,集中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清洁供应需求。东南亚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陆上风能资源条件一般,沿海地区较丰富;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受热带雨林和农业活动等因素制约,需要分布式开发与大规模集中开发相结合;地热能资源最丰富,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技术可开发规模居世界前列。依托清洁能源资源的大力开发利用,2050 年东南亚电源装机容量将达到 12 亿千瓦,是 2017 年的 5 倍,大幅提升电力供应能力,基本消除无电人口。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大幅提升,2035 年前清洁能源超过化石能源成为主导电源,2050 年东南亚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 72.3%,发电量占比提升至 62.9%。在资源优质、开发条件好的地区开发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总开发装机容量超过 1 亿千瓦。

东南亚电力流总体呈现“中南半岛‘北电南送’、马来群岛‘中心辐射外送’”的格局。区域内部,中南半岛形成“北电南送”格局,马来群岛形成“中心辐射外送”格局。中南半岛北部缅甸、老挝通过大规模水电开发成为主要电力外送基地,泰国、越南将成为主要的电力受入中心。马来群岛的加里曼丹岛作为主要清洁能源基地,向菲律宾、马来西亚西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等周边负荷中心输送电力。跨区,中南半岛与中国电力互济,丰水期水电送中国,枯水期接受中国清洁电力;马来群岛受入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2035 年和 2050 年,跨区跨国电力流将分别达到 3050 万千瓦和 1.2 亿千瓦,其中跨区电力流分别为 800 万千瓦和 3900 万千瓦。

东南亚总体形成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个次区域电网,并与周边国家广泛互联,实现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按照双边、多边、次区域、区域分阶段构建东南亚电网,形成跨区跨洲七通道,成为连接东亚、南亚等区域的枢纽,实现亚洲和大洋洲互联。2035 年,初步建成东南亚区域电网,形成中南半岛、马来群岛西部、马来群岛中部、马来群岛东部电网。2050年,中南半岛形成 1000 千伏主网架,其他地区形成 500 千伏主网架;东南亚区域电网向北与东亚中国互联,向西与南亚孟加拉国、印度等国互联,向南与大洋洲澳大利亚互联。

到 2050 年前,共建设 6 项跨区和 4 项跨国重点互联互通工程,支撑清洁能源基地电力送出、互补互济和汇集消纳。跨洲,建成至澳大利亚±800 千伏直流工程 1 个,输送容量 800 万千瓦。跨区,建成至东亚±800 千伏直流工程 1 个及±660 千伏直流工程 2 个,输送容量 1600万千瓦;至南亚±800 千伏直流工程 1 个及±660 千伏直流工程 1 个,输送容量 1200 万千瓦。区内,建成缅甸至泰国±660 千伏直流工程 1 个,输送容量 400 万千瓦;建成加里曼丹岛至菲律宾、新加坡±500 千伏海底直流工程 3 个,输送容量 900 万千瓦。 

构建东南亚能源互联网综合效益显著。经济效益方面,到 2050 年,东南亚能源互联网总投资约 1.96 万亿美元,拉动区域投资,有力带动新能源、电力、高端制造等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可达 0.9%。社会效益方面,到 2030 年,基本消除无电人口,累计拉动就业约 700 万个,降低能源供应成本。环境效益方面,东南亚能源互联网建设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 2050 年,能源系统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 9 亿吨/年;有效减少气候相关灾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到 2050 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 205 万吨/年、氮氧化物 245 万吨/年、细颗粒物 45 万吨/年;提高土地资源价值 44 亿美元/年。政治效益方面,通过东南亚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推动构建地区能源治理新格局,有机统一资源输出国的经济利益和消费国的能源安全,实现各国优势互补、减少资源争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力推动以能源电力为纽带的深层次区域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