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20家能源企业入选!能源气候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再添“中国方案”

“神农架的绿色资源富集,全区地表水资源量平均22亿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15.11万千瓦,年日照时数在1600h—1750h之间,是太阳能资源C类丰富区。但在此基础上,神农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十分明显,野生动植物的数量稳中有升。” 国网神农架供电公司总经理朱银军表示。

12月19日,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授牌及研讨会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举行。首批入选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的4个中国企业项目正式挂牌,20个中国能源企业项目入选《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案例》,进一步推动中国推动能源气候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进程。

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由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期间面向全球首次发布,旨在引导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起到示范作用。

记者了解到,首批名录遴选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上千家企业机构案例,收录来自中国、新加坡智利、瑞典、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等6个国家10个最具代表性、创新性、成效显著的项目。挂牌的4个项目分别来自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此次研讨会在“打造光储一体微电网 为金丝猴筑牢保护屏障”项目所在地神农架举行,旨在引导国内外众多企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在能源转型过程中更加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由合作组织主办、国网神农架供电公司协办,得到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支持。

合作组织驻会副主席刘泽洪表示,“基于自身在能源、气候、环境等领域的多年研究,合作组织首次提出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宏观层面,能够有力促进全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减少因全球温度上升、海洋酸化、冰川消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中观层面,能够改变基于化石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减缓和消除煤油气开发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破坏。微观层面,可采取为生态保护区提供绿色供电、在输电线路上架设人工鸟窝、水电站建设洄游通道、光伏治沙等举措,有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从系统角度看,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能源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诸多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栖息地的破坏,过度利用和入侵物种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五大驱动因素。而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对上述因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要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需要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建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消除不合理能源发展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现能源与环境协同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在会上表示。

据悉,此次挂牌的4个项目既有大规模开发和配置清洁能源促进碳减排、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又有在能源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营等环节,减少栖息地破坏、促进环境改善和生态修复、直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其中,“打造光储一体微电网 为金丝猴筑牢保护屏障”项目最大限度减少科研基地对金丝猴栖息地的影响,由国网神农架供电公司结合实际创造。项目全年光伏发电约3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9吨。经过保护人员多年努力,神农架林区金丝猴的第四次调查结果显示,林区内金丝猴种群数量明显改善。与2019年第三次调查时相比,金丝猴种群增加1个,数量增加147只,总数达到1618只。

“数字化手段助力鸟类保护 促进电网与生物和谐共生”项目旨在解决鸟类活动对架空输电线路安全影响问题。南网广东广州供电局通过自主研发广州地区输电线路鸟类隐患防御信息系统,有效减少鸟类隐患跳闸次数,提升人工鸟巢筑巢痕迹,成功为东方白鹳、黑领椋鸟等受保护鸟类提供繁衍栖息场所,平均每年减少防鸟投入300余万元人民币。

“‘沙戈荒’里‘种太阳’,实现沙漠披‘绿衣’”项目针对辽宁省彰武县防风治沙形势设计。华能新能源辽宁分公司投建阜新彰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装机容量50万千瓦),在光伏板下及阵列之间采用“生态+特色农业”模式,大力推行“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对荒漠化土地治理。2023年,彰武县在阿尔乡镇、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冯家镇各选取300亩沙化土地,建设光伏治沙先行先试项目主体工程,种植酒高粱、大豆、谷子、向日葵、花生、杂豆等6种作物。试验结果表明,每亩地可达到甚至超过了其他地块标准亩均产量,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据测算,试验区内酒高梁亩产量达到616.1公斤,正常产量494.6公斤;黄仁黑豆亩产量达到150.6公斤/亩,正常产量150公斤/亩。

“实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 守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项目由三峡集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施。该中心积极探索拓展三峡工程生态效益,建成长江流域规模化珍稀鱼类保育中心,相继攻克中华鲟繁育及放流、人工合成催产剂催产、大规格苗种培育、全人工子二代繁育等多项“世界首个”技术难题,并成功繁育圆口铜鱼、长薄鳅等珍稀鱼类20多种;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园,迁地保护珍稀植物共1300余种2.9万株,首次实现华中低海拔地区的珙桐开花结果,成功攻克疏花水柏枝种子人工繁殖以及荷叶铁线蕨孢子体不增殖、原叶体不分化等技术难点,孢子体增殖率达100%、原叶体分化率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