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发布《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及锁定效应》

北京时间12月25日媒体报道,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近日组织编制并发布《全球能源基础设施碳排放及锁定效应》研究报告,总结全球能源密集型基础设施碳排放锁定效应,并提出绿色转型建议。

 现状方面。一是全球相关设施总排放不断增长。火电、钢铁、水泥和陆地交通均是支撑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和部门,近30年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基础设施碳排放总体呈增长趋势,2020年排放总量高达241亿吨,约占全球总量的70%。二是发展中国家成排放主力。受基建需求拉动,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国家贡献了全球大部分新建产能,碳排放增速较快,成为上述基础设施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力。三是对全球低碳转型带来巨大挑战。新建基础设施在未来还将运行数十年并持续产生碳排放,其碳锁定效应将对《巴黎协定》目标实现产生较大威胁、给低碳转型带来巨大挑战;但锁定效应并非一成不变,通过缩短设施服役年限、降低产能利用率等措施可减少其碳锁定排放量。

 建议方面。一是需扭转高碳基础设施投资惯性,避免新的高碳增长带来的长期碳锁定效应,同时降低资产搁浅风险。二是加速高碳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有序淘汰,提升技术和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三是加大新兴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推进氢能炼钢、碳捕捉与封存等减排技术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四是抓住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加强绿色技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零碳能源体系。(来源:Nengyuanj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