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吨石油率先碳中和,中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获认证

从开采、提炼到最后使用,石油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9月22日,时值中国发布“双碳”目标一周年之际,“中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在上海发出。

当日,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在上海联合举办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认证仪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向三家企业颁发我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这是中国石化与中远海运、中国东航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绿色交通新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了一条跨行业、全周期、零排放的路径。

据了解,该碳中和石油项目的原油产自中国石化国勘公司在安哥拉的份额油,由中国石化联合石化公司负责进口,中远海运作为承运方,行程9300余海里,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运抵我国舟山港,经过二程船运输,3万吨原油在中国石化高桥石化进行炼制,共生产8963吨车用汽油、2276吨车用柴油、5417吨航空煤油,以及2786吨液化石油气、6502吨船用柴油、2998吨低硫船用燃料油。中国石化将于今年在特定加油站正式向社会推出碳中和汽油、碳中和柴油。同时,中国石化将向中国东航供应航煤5417吨,携手中国东航打造碳中和航班。

为抵消本次石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通过实施节能减排策略及购买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来抵消石油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本次购买的减排项目主要包括:江西丰林碳汇造林项目、大理州宾川县干塘子并网光伏电站项目、两岸新能源合作海南航天50兆瓦光伏项目、黑龙江密山林场(柳毛)风电厂项目、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沼气利用项目、湖北省枣阳市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国能赤峰生物质发电项目等,在资助边远地区发展农林种植业、开发低碳绿色能源以及扶贫脱贫的同时,实现了完整意义上的我国首船碳中和石油。

颁证现场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作为第三方核查机构,承担了本次“碳中和石油”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查工作,对指定批次的原油在开采、运输、炼制、储存、产品使用等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现场调查、取证、核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董事长黄世元在现场公布了核查结果,经核查,本批次原油共计30086吨,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03526.19吨二氧化碳排放当量。

他表示,通过核查原油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确定石油产品的碳足迹,并采取一系列抵消排放的措施,最终实现了“石油产品的碳中和”,这是一个跨行业的、贯穿全产业链的创新型“碳中和产品”,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石油产业链较长、工艺流程复杂、碳排放测算难度较大,世界还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碳中和石油贸易先例。据统计,油气行业的碳排放约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

在“双碳”目标新要求和能源转型大趋势下,油气行业需要找到减排减碳、绿色发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中国石化经过深入研究,携手中远海运和中国东航共同开展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贸易,准确地测算了石油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并进行抵消,探索了实现碳中和石油贸易的一条清晰路径,推动石油向“绿色能源”领域进军,有助于引领行业绿色洁净发展。

“本次碳中和行动按照自愿抵消的原则,为中国石化原油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涵盖了开采、运输、炼制、储存、成品燃烧等环节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了每一滴油从摇篮到坟墓的碳中和。”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凌逸群表示,中国石化、中远海运和中国东航分别承担了各自的减排责任,这也是国内石油业、航运业和航空业首次合作开展碳排放抵消,实现了海、陆、空领域的碳中和,具有示范效应,为全世界碳中和做出积极探索。

据悉,面对“双碳”目标新要求,中国石化积极推进化石油能源规模化、生态规模低碳化,积极推动氢能、风能、光伏、地热等新能源有序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累计建成1000座加氢站和油气混合站,5000座充换电站,7000座公共光伏发电站,新增中深层地热供房面积5000万平方米,新能源供给能力将达到1000万标准煤,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安全、更洁净等多元的能源保障体系。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表示,三家公司在采购用于抵消碳排放的CCER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愿减排项目的多样性、清洁性、生态及社会等多种效益,实现了生态保护的多元化补偿,发挥先试先行作用,这也是碳中和行动联盟成员间相互协作,引领商业生态整体低碳转型,促进商业生态共建低碳发展的良好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