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方位服务

人民网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杜燕飞)“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都离不开金融的强有力支持。对金融系统自身的绿色转型来说,也是一场硬仗、一次大考,在此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日前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会上表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银行业保险业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周亮表示,从机遇看,一是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新空间。产业、能源和消费结构加快调整,与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相关的投融资需求持续增加,银行业保险业将迎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是为绿色转型提供新动力。银行保险机构不仅可以为绿色低碳发展“赋能”,而且绿色转型可以更好地增强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三是提升金融体系的气候韧性。在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的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将不断提升,整个金融体系也将更具韧性、更加安全、更可持续。

四是为参与国际合作创造新契机。银行保险机构践行绿色投融资理念,能够获得利益相关者更广泛的支持,在“走出去”过程中塑造良好形象、建立竞争优势。

周亮同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也对我国银行保险机构业务转型与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方面,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要因应形势的变化进行战略调整,确保对环境友好、气候友好经济活动的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减污降碳会改变资产估值和市场预期,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绿色转型过程中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和项目逐步退出,使存量信贷资产质量承受劣变压力。

“因此,银行保险机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加快调整发展规划、业务方向和服务对象,主动提前布局研究开展业务创新,前瞻性将气候和环境因素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做好科学应对。”周亮说。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周亮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银保监会强化监管引领,持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服务质效,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1.59万亿元,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3亿吨。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药废弃物等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

“‘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银行业保险业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周亮说。

一是健全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领域制度框架,形成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相匹配的金融政策安排。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为金融机构全面衡量碳足迹、加强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指导,为规范发展提供方向和依据。

二是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并购融资、气候债券、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发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发展碳交易市场,提高碳定价的有效性和市场流动性,稳妥开展碳金融产品交易。丰富绿色保险产品,探索差别化保险费率机制,提升对绿色经济活动的风险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风险管理。要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完善客户授信管理,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协同推进绿色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对气候和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探索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评估碳减排和环保政策形成的风险敞口,有针对性做好应急预案。

四是完善监管政策。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办法,优化市场准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支持创新业务模式,把握好减污降碳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将绿色转型进展纳入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日常监管评价。完善监管指标体系,探索适合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实施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差异化监管,确保银行保险机构安全稳健运行。

五是推进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框架下,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将“一带一路”作为实现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前景广阔、责无旁贷。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绿色低碳、持久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周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