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风电行业应带头推进“碳中和”填补绿色供应链标准缺失

武钢精彩观点:

● 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用能开始带头践行“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快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标准的发布,填补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标准缺失。

●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着力破除壁垒,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

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共识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主流。风电、光能、水能的碳排放量远低于传统能源,具有更加明显的低碳排放特性。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的提案主要聚焦在保障碳中和目标实现、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等相关领域。

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武钢表示,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用能开始带头践行“碳中和”目标,对于我国早日实现目标将有积极推动作用。此外,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相关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将会加速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会鼓励更多企业开始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与管理,提升未来国际市场中我国风电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谈碳中和目标多因素制约绿电消费,需加强顶层设计

今年两会,武钢提交了《关于推动绿电消费政策保障“30·60”目标实现的提案》、《关于在全国推动“百千万”碳中和示范工程的提案》、《关于优化碳排放认证机制,建设绿色零碳工业园区的提案》、《关于推进解决碳中和进程中“用人荒”问题的提案》、《关于风电行业助力碳中和财税政策建议的提案》等提案,并提出“尽快出台与配额挂钩的绿证强制认购机制”、“构建百个碳中和绿色城市示范”、“出台绿色用电的碳排放认定机制和核算办法”、“加大风电工程专业人才培训及学科建设力度”、“对风资源开发与地方产值税收进行松绑”等建议。

中国已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被称为“30·60目标”。武钢表示,全球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认知越来越充分,各国都对碳减排高度重视,并且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提出“30·60碳目标”,意味着可再生能源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发展可再生能源有了更大的支持。

“吹响了中国能源转型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集结号。”武钢认为,未来国家将以更大决心和力度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光明前景。

实现“30·60”目标,提高绿电消费是重要抓手之一。当前我国绿电的市场地位与其战略作用不匹配,风光电量并网占比不到10%,多地存在弃风、弃光和低电价市场化交易等问题以及不依照可再生能源法执行的现象,绿电认证标准缺失等问题制约了绿电生产和消费的积极性。

武钢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确保绿电应发尽发,全额保量保价消纳;二是加强政府监督力度,禁止地方政府强制绿电低价交易的行为,放开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政策,落实隔墙售电政策;三是尽快出台与配额挂钩的绿证强制认购机制,并建立绿电消费认证标准,实施绿证交易与减税、贷款优惠、提升授信额等进行挂钩的激励政策;四是鼓励绿电企业使用安全自主可控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使用、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此外,武钢表示,对企业来说,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未来,企业可通过完善碳数据监控与披露,加强碳排控能力,提升碳资产管理水平三方面,加速推进企业的低碳转型,为实现“30·60目标”目标做好准备。

谈行业发展企业缺少绿色供应链自驱力,需填补标准缺失

从行业特征看,金风科技所处的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型企业,供应链上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风力发电行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的关键是整机生产企业的参加和推动,通过核心企业提标管理,可使得上下游企业都纳入其中,打造绿色供应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行业的发展,武钢建议,风电装备制造业作为新能源的主力军,应尽快编制及发布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并且在行业内切实有效应用,加速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升级。

不过,目前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绿色转型步伐仍然较为缓慢,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标准有所缺失,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的认知和绿色电力能耗的驱动力急需提高,如何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贯穿供应链各个环节至关重要。

武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行业无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标准,仅有绿色供应商评价团体标准。此外,企业对绿色供应链认知不到位,缺乏驱动力。

武钢援引一份风电行业抽样调查数据表示,在123家零部件生产企业中,积极将绿色设计、采购、制造、运输等因素贯穿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占比虽逐年提升(2018:20%,2019:25%,2020:34%),但大部分企业仍然处于起始状态或从未开展。主要原因为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风电开发商及主机制造商没有明确要求,因此企业缺乏开展绿色供应链的动力,缺少自驱力。

另一方面,2020年抽样调查显示,在近300家零部件生产企业中,使用绿色电力的企业占比约36.13%,绿电能耗占比约11.36%;在被调研企业的绿色电力消费未来5年规划中,至2025年,预估约52.25%企业会使用绿色电力,绿电能耗占比预估约21%。上述数据显示,零部件企业未来绿色电力消耗虽呈缓慢增长趋势,但考虑到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仍有较大差距。

基于这样的背景,武钢在《关于推动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的提案》中建议:加快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标准的发布,填补行业绿色供应链的标准缺失;建立风电开发商(央企、国企)绿色评估机制并向上游进行价值传递;倡导绿色电力消费,推动风电装备制造业碳达峰、碳中和。

谈电力系统推动智能化升级,促进多能互补

电力工业是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不仅需要发电侧的非化石能源装机增长,更有赖于电网的高效传输调配和需求侧的智能用电变革,来配合电网的调节能力。

根据我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承诺,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6.900, -0.09, -1.29%)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超过12亿千瓦。武钢分析称,电源侧转型势必带来系统性的挑战,也必须以系统性的方法来应对。

随着低碳能源体系建立,发电侧能源类型日趋多元化,需通过系统(包括负荷侧在内的)整体智能化水平提升,不同能源类型电源、智能化电网和智能化负荷的有机结合,优势才能互补,最终形成稳定的电力系统。

谈及目前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的发展,武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几年,国家电网在规模化接纳可再生能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是制定些基础规范和标准。另一方面,也投入了大量实验,对不确定的、变化的风电、太阳能,在预报方面建立良好机制,并且提升了预报精准度。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的智能化电网应该会进入到一个大的、快速的发展阶段。”武钢表示,智能化的负荷端发展现在刚刚开始,但电源端的自动化、信息化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电网在虚拟电厂这方面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研发。

武钢在《关于建设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的提案》中建议,积极推进非化石能源友好型电力系统的研究和建设,通过“源网荷”的三端智能化升级促进多能互补,制定适应非化石能源高比例接入的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发挥电网企业技术和系统优势,携发电企业、各大用户等深度参与系统规划和智能化改造,实现源网荷的全网智能化;通过多方柔性互动提升系统运行能效和运营效率。

此外,武钢强调,要鼓励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着力破除壁垒,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比如“低碳能源+交通”、“低碳能源+建筑”、“低碳能源+旅游”、“低碳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共同体,构建新形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