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国电”)是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组建的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主要经营发电和供热,兼营煤炭、科技环保、物资物流、金融保险等相关业务,产业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拓展到国外,拥有7家上市公司。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电可控装机容量达到1.43亿千瓦、同比增长5.9%,煤炭产量5872万吨,资产总额8043亿元,营业收入1836亿元。
近年来,中国国电按照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总要求,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一五五”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带头实施火电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助力环保产业发展,有力地提升了“绿色国电”品牌。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中国国电坚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引领企业转型,成立以来持续加大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力度。截至2016年底,清洁能源投资在电源投资中占比71.3%,投资额度和占比为近年最高;电源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清洁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0.3%。
风力发电是中国国电的特色品牌,截至2016年底,全年风电投产300万千瓦,总装机达2583万千瓦。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运营商,中国国电全面掌握风电开发、运营等先进技术,在可比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建成世界海拔最高风电场——西藏龙源那曲风电场、中国第一个低风速风电场——安徽来安风电场、亚洲最大海上风电场——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在风电领域开创了国内乃至世界多个第一。
中国国电加快水电重点项目开发,金沙江上游旭龙、奔子栏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四区一流域”开发布局。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电水电装机达到1693万千瓦,占公司装机总量的11.8%。其中,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公司拥有装机966万千瓦,每年发电量相当于替代燃煤1080万吨,减少2694万吨二氧化碳、607.9万吨粉尘、81.06万吨二氧化硫及40.5万吨其他污染物排放,形成了绿色产业基地。
在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的同时,中国国电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截至2016年底,光伏发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7.5万千瓦。中国国电已建成我国首例槽式太阳能热发电项目——新疆吐鲁番太阳能热发电中试装置,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微网光伏项目——西藏阿里微网光伏电站,建成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微网工程——浙江舟山东福山岛综合新能源微网项目,拥有亚洲最大的潮汐电站——浙江温岭江厦潮汐能电站,拥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地热电站——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
带头实施煤电节能减排
中国国电作为负责任的中央企业,长期以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坚决落实国家节能减排部署,加快节能技术推广运用,火电机组全部安装高效脱硫、脱硝、除尘、节水、节能等先进设备。“十二五”期间,燃煤机组供电煤耗由326.3克/千瓦时降至310.4克/千瓦时,累计节约标煤1600余万吨;2015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4.49吨标煤,比2010年下降18.8%。每度电二氧化硫排放由2.61克降至0.94克,氮氧化物排放由3.45克降至1.22克,两项指标下降比率分别为64%和64.6%,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电供电煤耗完成308.5克/千瓦时,同比降低1.9克/千瓦时,脱硫、脱硝机组比重都达到100%。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助力环保产业发展
中国国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拥有8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围绕主业,在环保、节能、新能源装备制造和信息化等板块,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拥有专利2041项,其中发明专利404项,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核心技术研发助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特别是在新技术开发与转化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开发双尺度低氮燃烧器、W型火焰炉低氮燃烧、高频电源、汽轮机通流改造、能源梯级利用热电联产等多种节能技术并在行业内推广。针对二次再热技术研发的DCS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了中国控制系统的最高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煤耗和排放指标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全球650台机组,总装机2.7亿千瓦,累计节约燃油超过500万吨。电站自动化控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产品进入印尼、印度等国际市场。自主研发风轮直径97米、115米风电机组,并在低风速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总装机台数达1500台。风机变桨控制技术成功产业化,在近万台风机上得到应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应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湿法脱硫技术装机容量1.77亿千瓦、海水脱硫技术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高效脱硝技术装机1000万千瓦、低氮燃烧技术装机近2亿千瓦。
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引领前行。面对经济新常态和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中国国电将继续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全面建设“绿色国电”,深入打造一流综合性电力集团,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